2020-01-07 4552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一手治理金融乱象,一手补齐制度短板,以优化结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2019年,在严监管持续加码中,一系列治乱象、补短板的措施相继落地,在“标本兼治”中向市场展示了中国银保监会防范化解风险的坚定决心,助力银行业保险业一步一个脚印地高质量发展。
治乱象高位缓释金融风险
2019年以来,得益于治乱象的持续开展,市场比原来更加规范,过去金融领域的机构乱象、业务乱象、交易乱象等得到有效遏制,高风险金融机构、中小银行局部流动性、影子银行等风险得到有效化解,我国金融风险由前几年的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缓释。 2017年至今,金融业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严厉打击了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总体来看,金融领域的“野蛮生长”现象得到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转向收敛。 罚单数量能够最为直观地反映出监管力度。数据显示,仅2019年前7个月,监管部门共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239家次、责任人1664人次,罚没款合计5.94亿元。
为巩固前期整治工作成果,防止市场乱象反弹回潮,2019年,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为2019年整治工作定下三个目标:一是查处屡查屡犯,消化存量;二是查处重点风险,遏制增量;三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能力方面取得新突破。
2019年,银保监会还组织银行业保险业开展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并首次对外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的表现形式》,全面披露银行业保险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的表现形式,同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自查,监管部门适时开展督导和抽查。
2019年,网贷风险整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存量风险正在被逐步清理,专项治理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绝大部分风险都得到了充分暴露,相关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这为规范整个金融行业的秩序,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不过应看到,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成因复杂,整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风险及顽疾仍然存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也指出,金融风险正在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演进趋势,个别金融控股集团、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可能暴露,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网络借贷风险仍需关注,非法集资形势仍然复杂。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看来,当前,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领域以及一些区域性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是当前金融监管的短板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
补短板防患于未然 治理银行业保险业乱象取得成效后,如何构建长效机制来加以巩固?补齐制度短板则能将乱象的发生有效地防范于未然。 “要明确界定监管职责,强化补齐监管短板,加强监管协调,防止监管真空。”对于补短板,国务院参事、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如是说。 可以看到,2019年以来,围绕当前风险较为集中的金融领域,监管空白不断被填补。银行方面,金融控股公司、系统重要性银行、结构性存款、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信托公司股权管理、银行保险机构在公司治理等多个领域的监管文件陆续出台。保险方面,银保监会在人身险、财产险、资金运用、公司治理等多个领域修订完善了部分监管制度。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监管部门正会同地方政府、地方银保监局和地方人民银行,对高风险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在摸清风险底数的情况下,制定详细的“分步走”化解方案和计划,使机构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以上政策的出台、制度的修订和完善、监管机制的探索,符合业务发展规律,创造了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成为了监管部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将系统性风险进一步降低,将有效促进我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未来如何继续补齐制度短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对具体业务和领域,不采取“一刀切”和急刹车的办法,而应实行新老划断,区别对待:对于存量业务,给予一定的消化期和过渡期;对于新增业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依法查处。长期看,在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日渐清晰、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是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具体建议,进一步推进公正监管,规范政府监管决策程序,避免政策随意性。此外,要注重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在开放提速背景下,防风险更要注重防范外部风险传导。为此,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建议,下一步还需完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系统,强化预警和监测。 防风险还需修炼内功 监管是一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方面还需从银行保险机构自身做起。严监管之下,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只有摒弃高速扩张的发展路线、打造良好的风险文化、树立主动合规理念,才能保持长期稳健经营。 银保监会法规部主任綦相日前表示:“稳健的风险文化是一家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软实力,与资本实力、财务实力、流动性等硬实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在他看来,改善金融机构文化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各方努力,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监管、行业自律、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等共同参与。 在构建稳健风险文化的同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需增强。在监管部门的鼓励与支持下,银行业通过多种渠道夯实资本实力,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看来,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支持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展,仍会是政策关注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业的天职,也是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目的和举措。为此,顶层设计提出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的要求,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 “大银行应下沉服务重心,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中小银行需聚焦主业,防止过度扩张。保险公司则要回归保障功能,防止向其他领域过度扩张。”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如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