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4132 文章来源:中国政府网
4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总结近期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金融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把支持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先后召开十次会议,确定“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的工作方针,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坚持股票市场正常开市,拓宽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复工复产,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大局。
当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趋势逐渐向好,海外疫情正在加速扩散和蔓延,我国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形势,又处于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展望未来,稳金融关系战“疫”全局,其作用和意义也将在战“疫”下半场进一步凸显。下一阶段金融政策如何发力?会议明确了五项重点工作。
银行在支持抗疫和复工复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疫情发生后,我国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拓宽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银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表现在,一是加大信贷支持。通过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给,目前已经向5881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超过2200亿元。通过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畜禽养殖、外贸行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领域,目前已经向35.14万户企业累计发放超过2700亿元。此外,各家银行按照“金融30条”要求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降低融资成本。央行通过多种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时下调政策利率,银行机构压降点差,带动LPR下行,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数据显示,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到企业的加权平均利率是2.51%,财政贴息后实际融资利率仅有1.26%;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在银行机构的运用中,贷款利率均低于4.55%的政策要求。
三是强化纾困力度。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强化对企业的精准纾困力度,例如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减免罚息,提供征信保护。目前实施延期还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达到7000多亿元。此外,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这些措施有力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温彬说。
政策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恢复常态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趋势逐渐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活动出现积极信号。3月份我国制造业PMI指数从2月份的35.7%回升至52%,显示经济景气开始恢复。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海外疫情正在加速扩散和蔓延,外需呈现快速收缩的态势,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广大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生存和经营压力。”温彬说。
会议强调,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经济金融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我国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形势,又处于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下一阶段,金融委要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政策落实,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恢复常态。
“就金融政策的总体基调而言,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的恢复,也就是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确保实体经济逐步有序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这是一个基本的政策基调。”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说。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在会议具体明确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中,其一是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对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重申。
李建军分析认为,由于疫情的影响,1-2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表现与以往相比有差别,并预估一季度经济增长受到疫情的较大影响,因此在宏观政策上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和空间将会较大。具体到货币政策方面,将会继续保持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确保对市场主体的流动性支持,防范疫情危机之下顺周期的信用萎缩和债务危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也预计,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货币政策仍会继续偏松调节,为经济恢复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引导市场利率继续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未来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怎么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强调,一是分阶段把握好政策的力度、重点和节奏。二是继续用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三是落实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新增的1万亿元。四是实施好定向降准,发挥好准备金工具的正向激励引导作用。五是积极推进LPR改革。六是加强国际合作,营造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社会一起抗疫和稳定经济。
通过定向救助政策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
会议明确的重点工作之二,是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对此,李建军认为金融政策将会以定向的救助式政策为主。“在目前的阶段确保企业生存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政策重点将会以满足短期流动性和运营资金为主,并定向支持收入和利润受影响比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同时在满足流动性的基础上,引导资金成本的下降,减轻企业的负债成本。”
在温彬看来,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需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保障足量信贷。从政策上拓宽银行资金来源,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信贷需求。例如,通过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信贷资金配置。在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基础上,新增1万亿元额度,为点多面广、市场融资成本较高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扩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专款专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提供低价资金。应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操作由数量型工具为主转向价格型工具为主,一方面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打开了利率走廊下限,要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降低企业发债成本;另一方面继续下调政策利率并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三是创新产品服务。面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特征和需求特点,银行业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推出契合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中小微企业信用基础薄弱、抵质押物缺乏、抗风险能力较弱等特征,银行应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提升风控能力,增加信用贷款比重,提高首贷率。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等服务,在支持核心企业的同时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多渠道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
会议还明确,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增强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
目前,我国银行业服务普惠金融发展的体系日臻完善。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政策性银行提供政策性支持,股份制银行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广大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扎根基层,是服务民营企业和基层中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
“中小银行是支持中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但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情况相对较弱,2019年以来主要介于12%-13%区间,较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红线10.5%的安全边际较小。同时其资本补充工具相对较少也限制了其资本补充能力。”唐建伟说。
温彬也表示,中小银行由于规模较小、客户基础较弱、负债成本偏高、盈利能力有限等原因,资本和资金通常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和瓶颈,不仅影响稳健经营,而且制约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过,针对资金来源,央行通过降准、提供再贷款再贴现等,向中小银行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改善其负债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资金紧张状况。
此前,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介绍,银保监会为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通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做实资产分类、加大拨备计提和利润留存,增强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方式,拓宽银行补充资本渠道和方式。支持地方向部分高风险中小银行注入资金、可变现资产,或者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注资的方式,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建议,2020年政策层面应继续为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扩大永续债、优先股等创新资本工具的发行规模,并将发行主体扩展到符合条件的未上市中小银行。
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
会议还强调,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
数据显示,在防控疫情的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保持稳健运行。今年前两个月,交易所市场股票、债券合计融资约1.3万亿元。其中,IPO完成发行38家,募资724亿元,再融资901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1.1万亿元,同比增长30%。
“资本市场也是重要的融资渠道,也是资金流通的枢纽,要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重点是与注册制相匹配的法律制度等建设,通过打击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管制来提升市场活跃度。”唐建伟表示。
李建军预计,未来可能会出台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升企业直接融资的能力,调动全社会的资金为疫情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递
近期境外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我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专家建议需要关注潜在的跨境金融风险。对此,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国际疫情和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应对,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递。
李建军认为,考虑到全球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全球资本市场仍不稳定,全球资本的异常流动还没有结束。特别是考虑到欧美国家的资本市场可能面临的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国际资本有可能回流欧美资本市场造成对国内金融市场和汇率的不良影响,因此要做好对跨境资本的监测,并做好全球金融的跨境传染防范。
在唐建伟看来,防范境外金融风险输入,必要时还是需要采取措施来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及稳定汇率。他建议,如果海外疫情出现超预期变化导致全球性金融风险爆发,我国非常有必要出台相应的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来对冲:如出台临时性禁止做空行为、鼓励上市公司回购、社保基金增持指数基金等措施来恢复市场流动性和信心。如果因海外市场波动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明显贬值压力时,也可再次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提高离岸市场人民币利率、对资本流出做短期限制等措施来合理干预并引导市场预期。
4月2日,央行发布题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预期传导和政策共振》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讨论论文建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跨市场传染效应,一是要加强预期管理;二是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三是注意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四是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向价格型为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