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监管动态

中办、国办:研究取消险资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范围限制

2019-02-19 3657 文章来源:中国保险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将研究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范围限制,规范实施战略性股权投资。

同时,作为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举措,《意见》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加快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工具创新,支持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等创新工具补充资本。从宏观审慎角度对商业银行储备资本等进行逆周期调节。把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量和规模作为中小商业银行发行股票的重要考量因素。聚焦民营企业融资增信环节,提高信用保险和债券信用增进机构覆盖范围。引导和支持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将盘活资金重点投向民营企业。

总体而言,《意见》提到,通过公平公正、聚焦难点、压实责任、标本兼治四条基本原则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要坚持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金融资源配置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匹配,保证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意识和能力,扩大对民营企业的有效金融供给。

《意见》要求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实施差别化货币信贷支持政策、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方式着力提升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实施差别化货币信贷支持政策上,要合理调整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参数,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把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覆盖到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票据融资支持力度,简化贴现业务流程,提高贴现融资效率,及时办理再贴现。加快出台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支持民营银行和其他地方法人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加快建设与民营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联合授信试点,鼓励银行与民营企业构建中长期银企关系。

在破解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充分等问题方面,《意见》要求要强化融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从战略高度抓紧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健全地方增信体系,积极推动地方各类股权融资规范发展。要健全优化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信息对接机制,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意见》还指出,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增长快、户数占比高的商业银行,可提高风险分担比例和贷款合作额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引导基金或信用保证基金,重点为首贷、转贷、续贷等提供增信服务。研究探索融资担保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意见》还明确,要抓紧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有效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提高贷款需求响应速度和审批时效等方式着力疏通民营企业融资堵点。这也对商业银行提出了要求,商业银行要推动基层分支机构下沉工作重心,提升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尽快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制定民营企业服务年度目标,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商业银行要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支持风险评估与信贷决策,提高授信审批效率。

《意见》强调,新发放公司类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比重应进一步提高。贷款审批中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要求,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保持一致。金融监管部门按法人机构实施差异化考核,形成贷款户数和金额并重的考核机制。发现数据造假的,依法严肃处理相关机构和责任人员。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要主动作为,加强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落实普惠金融领域专门信贷政策,完善普惠金融业务专项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在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积极发挥“头雁”作用。

在风控上,《意见》也指出,商业银行要遵循经济金融规律,依法合规审慎经营,科学设定信贷计划,不得组织运动式信贷投放。健全信用风险管控机制,不断提升数据治理、客户评级和贷款风险定价能力,强化贷款全生命周期的穿透式风险管理,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加强享受优惠政策低成本资金使用管理,严格监控资金流向,防止被个别机构或个人截留、挪用甚至转手套利,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加强金融监管与指导,处理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关系。

《意见》还提到,应从实际出发帮助遭遇风险事件的企业摆脱困境。加快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和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研究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基金。支持资管产品、保险资金依法合规通过监管部门认可的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参与化解处置民营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